
Qzone
微博
微信
“通勤路上因堵车烦躁到反复按喇叭,职场中因一句批评陷入自我否定,家庭里因琐碎争执爆发情绪失控 —— 当代人正陷入‘情绪易过敏、抗压能力弱’的集体困境。” 在中国科技会堂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澄栋抛出的观察,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这位深耕心理领域二十余年、拥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的专家,结合最新行业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从 “情绪宽容” 到 “心理韧性” 的成长路径,为全民情绪管理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澄栋)
情绪困境的本质:缺乏“情绪宽容” 的底层支撑
“当下全民情绪困境的核心症结,在于多数人缺乏‘情绪宽容’的基础能力,更谈不上构建心理韧性。” 王澄栋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他看来,“情绪宽容” 并非纵容情绪泛滥,而是一种允许情绪存在、理解情绪意义,而非立即逃避或爆发的深层能力,这与辩证行为疗法(DBT)中 “痛苦容忍” 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数据分析,王澄栋表示:“超过 60% 的情绪困扰者,在负面情绪出现时第一反应是压制或逃避,这恰恰导致了情绪的恶性循环。就像治水只堵不疏,最终必然引发更严重的溃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澄栋)
从心理学机制来看,王澄栋解释道,情绪宽容是情绪调节的前置条件,没有对情绪的基本容纳能力,任何调节技巧都无从谈起。这与精神分析理论中“早年情感承载经验影响成年情绪能力” 的观点一致 —— 若个体早期未被重要他人充分共情与接纳,成年后便难以自我承载情绪波动。
破局关键:从“被动宽容” 到 “主动韧性” 的进阶逻辑
“情绪宽容是起点,但绝非终点。真正的情绪健康,需要从被动容纳情绪升级为主动构建心理韧性。” 王澄栋提出的这一核心观点,正成为心理行业的新共识。他所定义的 “心理韧性”,是在情绪宽容基础上发展的高阶能力,表现为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恢复力与成长力,是个体抵御情绪风暴的核心盾牌。
在王澄栋的理论框架中,从情绪宽容到心理韧性的进阶包含三个关键层次:
首先是“觉察接纳层”,即建立情绪宽容的基础。通过正念训练帮助个体识别情绪信号,如焦虑时的心跳加速、愤怒时的肌肉紧绷,并用非评判的态度接纳这些感受。“我们不必喜欢负面情绪,但可以允许它存在。” 王澄栋强调,这一步能打破 “情绪出现→自我批判→情绪加剧” 的怪圈。
其次是“调节转化层”,这是韧性构建的核心环节。他借鉴改良版 DBT 疗法的实践经验,提出 “情绪拆弹四步法”:暂停反应、事实核查、身体安抚、意义重构。
最后是“系统支持层”,即通过环境赋能强化韧性。王澄栋指出,个体韧性的构建离不开家庭、职场、社会的协同支持。家庭中践行 “情绪共建” 模式,职场建立 “容错沟通” 机制,社会完善心理服务网络,才能让心理韧性的培养落地生根。
实践方案:可落地的“五维韧性培养模型”
基于二十余年的实践与科普经验,王澄栋研发出“五维韧性培养模型”,将抽象的心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训练方案。1、认知优化:打破情绪认知陷阱
“很多情绪困扰源于‘非黑即白’的认知偏差。” 王澄栋举例,高考考生常陷入 “考不好就人生失败” 的思维定式,职场人易产生 “一次失误就能力不足” 的判断。针对此,模型通过 “证据清单法” 引导个体重构认知:当出现负面想法时,列出支持与反对的客观证据,如 “同事都讨厌我” 的想法,可对应 “小王帮我带咖啡”“李姐分享工作技巧” 等反证,从而打破认知执念。2、情绪训练:打造“情绪耐受肌肉”
借鉴DBT 疗法的核心技术,模型设计了梯度化情绪训练:从基础的 “五感扫描法”(每天 5 分钟专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到进阶的 “情绪日记法”(记录情绪触发点、身体反应与应对方式),再到高阶的 “压力模拟训练”(通过情景再现练习情绪管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澄栋)3、动机激发:建立内在心理支撑
“真正的韧性源于内在动力。” 王澄栋提出的 “目标锚定法” 被纳入模型核心:引导个体将日常行为与长期目标关联,如备考时默念 “每分努力都在为理想奠基”,加班时提醒 “技能提升助力职业发展”。4、策略升级:构建实用应对工具箱
模型整合了多项经科学验证的应对技巧,形成“情绪急救包”:情绪激动时用 “TIPS 冷静术”(含冰块、深呼吸等物理降温法);陷入低谷时用 “反向行动术”(抑郁时强迫自己出门活动);社交冲突时用 “DEAR MAN 话术模板”(描述事实 + 表达感受 + 明确请求 + 强化关系)。这些技巧经多人临床测试证实,能有效降低焦虑抑郁水平。5、环境营造: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个体韧性离不开系统支撑。” 王澄栋倡导构建 “家庭 - 职场 - 社会” 三维支持体系:家庭层面推广 “学习型家庭” 理念,减少控制型沟通;职场推行 “心理健康假” 与情绪支持小组;社会层面通过科普中国等平台普及心理知识。
行业启示:标准化与普惠化的情绪健康之路
作为《互联网心理服务・心理测评服务通用规范》国家标准制定委员单位核心参与者,王澄栋对情绪健康服务的行业发展有着清晰判断:“当前心理行业存在专业人才短缺、服务标准模糊等问题,解决全民情绪困境需走标准化与普惠化之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澄栋)
在他的推动下,其团队已将“五维韧性培养模型” 转化为标准化课程体系,通过线上平台覆盖偏远地区,并培训了逾千名基层心理工作者。“心理学不应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应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 王澄栋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心理服务与科技融合,让情绪管理技巧像健身方法一样普及。
面对全民情绪困境的挑战,王澄栋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情绪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负面情绪,而是通过建立情绪宽容的基础,培育心理韧性的内核,让个体在人生风浪中既能容纳波涛,更能扬帆前行。正如他在演讲结尾所说:“真正的心理健康,是在情绪的潮起潮落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定与成长的力量。”
TOM2025-11-05 15:1811-05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