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这已经是整个世界的问题。现在,医疗行业试图通过AI破解癌症难题,真的有希望吗?为此全球各国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早在1969年12月9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通过广告向民众喊话:“尼克松先生,您可以治愈癌症。”虽然自1990年起,美国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但直到今天,癌症仍是美国人的第二大致命杀手,仅次于心脏病。
同样在英国,每年死亡人数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癌症引起的。不过癌症死亡人口的比例却在下降,过去50年,从1973年的每10万人约328人降至2023年的每10万人约252人。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研究人员Alex Adjei指出:“杯子中有一半是水,你认为是半满还是半空,具体要看你的视角,但在抗癌斗争上,人类取得了实实在在可以衡量的进展。”
哈佛大学癌症专家Garry Nolan对AI技术寄予厚望,他说:“癌症种类繁多,涉及数百万项研究、无数数据点,关联路径错综复杂,单靠一个人的大脑是无法记住的。”
虽然AI技术为人类带来希望,但我们也不应该过度吹捧。Garry Nolan称:“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攻克癌症,并实现许多其他伟大目标。但人类必须全程参与,引导问题的提出,解读答案,这种人机协作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所以,人类离真正治愈癌症还有很远的距离。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
尝试用AI设计抗癌药物
不久前,人工智能药物设计和研发公司Isomorphic Labs宣布,由人工智能设计的抗癌药物将首次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它或许能为人类找到新的癌症治疗方案。
目前Isomorphic Labs抗癌药物仍处于研发阶段,即进入临床应用前的试验与优化环节。该实验室相信,通过持续提升计算机智能水平、结合临床研究与数据积累,将助力人类逐步解决各类癌症难题。
该实验室总裁科林・默多克(Colin Murdoch)表示:“10种进入临床的药物中,有9种会失败,这一数据令人担忧。”
传统药物研发周期极为漫长,往往需要10-15年,耗资数十亿美元,而且失败率极高。
Isomorphic Labs用到了DeepMind开发的AlphaFold技术,该技术可帮助科研人员更深入地理解蛋白质结构。
当细胞正常运作时,其合成的蛋白质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一旦蛋白质发生变异,可能引发疾病,癌症便属于其中之一。若将致病蛋白质类比为“锁”,药物就是“钥匙”,只有二者精准匹配,才能“打开锁”(即发挥治疗作用)。
过去,确认蛋白质结构既费时又费力,还耗费大量资金;借助AlphaFold技术,这一过程的时间可从“数年”压缩至“数分钟”。
事实上,不同类型的癌症差异显着:它们虽同属癌症,但本质上可看作是几百种不同的疾病。对科学家而言,既要关注癌症的“个性化”治疗需求,也要探索“通用”治疗方案。
默多克认为:“未来5年,我预计新药设计的速度和成功率将大幅提升。当然,临床试验仍需按规范开展,这需要一定时间;但在对疾病核心机制的认知及药物研发效率层面,未来5年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Isomorphic Labs虽成立时间不长,志向却极为远大——它希望用AI攻克人类所有病痛。
默多克称:“目前,我们的核心是研发能助力药物设计的工具。25年后,我希望能实现这样的愿景:几乎所有类型的癌症都有对应的治疗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那将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
用AI帮助患者早点发现癌症
大型制药巨头Pfizer(辉瑞)也在利用数据工具研究癌症,探索创新治疗方案。Pfizer肿瘤学首席官杰夫・莱戈斯(Jeff Legos)拥有20年研究经验,他认为,AI潜力巨大,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人类难以发现的“独特洞察”,这是人类仅凭自身能力无法做到的。
目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10年,研发成本已增至原先的4倍,而整体成功率仍低于10%。正因如此,Pfizer认为,AI为“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了关键可能——它坚信“时间就是生命”,对于等待治疗突破的癌症患者而言,每一天都至关重要。
当患者被确诊癌症时,往往会陷入巨大的恐惧。为此,Pfizer开发了“Health Answers by Pfizer”工具,该工具可向患者提供癌症领域的实时咨询支持。此外,Pfizer还推出了Scout工具:科学家通过该工具可同步查阅外部文献与内部实验数据,从海量信息中高效提炼新见解、精准提出新研究假设。
当医生使用新药物为患者治疗时,需处理复杂的基因信息与影像学数据;借助AI技术,医生可以提前判断患者对特定药物的反应。
Noetik公司同样聚焦于癌症治疗,其独特之处在于:该公司认为,要让药物在患者身上发挥理想疗效,本质上并非单一的分子设计问题,而是需要先结合患者个体的癌症生物学特征,厘清药物在特定病灶中的作用机制。
因此,Noetik开发了“OCTO基础模型”(OCTO Foundation Model),简单来说,就是用人类肿瘤样本数据训练AI系统,帮助模型更深入地理解肿瘤特性。该模型的核心功能之一,便是模拟单个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最初,Noetik的数据集主要聚焦于肺癌,收集了数千份肺癌患者的肿瘤样本;如今,其数据范围已扩展至结直肠癌、子宫癌、卵巢癌及肉瘤等多个癌症领域。
许多AI大语言模型基于互联网数据训练,但在生物学领域,互联网数据显然不够全面,所以模型训练都需要准备高质量的生物数据。
当患者前往医院检查时,医生会采集其肿瘤样本,这些样本正是Noetik数据的核心来源。在此基础上,Noetik会生成多维度的分析数据:首先从组织层面分析蛋白质情况,接着深入RNA层面展开研究,最后通过DNA分析确定基因突变的具体情况。
为患者定制AI个性化癌症疫苗
实际上,人体所产生的肿瘤是由癌细胞、免疫细胞及基质细胞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细胞之间存在动态相互作用。为理解这种复杂性,需要收集海量数据。
只有AI才具备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从而揭示数据中隐藏的生物学规律。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已被应用于单细胞RNA测序数据,用于对免疫细胞状态进行分类,并揭示这些免疫细胞在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等癌症中是如何浸润肿瘤的。
在没有AI之前,寻找可作为药物靶点的肿瘤抗原或免疫检查点相当困难;通过AI筛选海量数据集,可快速发现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机制,从而加速这一寻找进程。
例如,阿斯利康(AstraZeneca)已与Immunai公司展开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免疫建模技术寻找生物标志物,并为肿瘤学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剂量策略提供指导。
在癌症免疫学领域,确定哪些患者能真正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这是当前研究的最大挑战。
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癌症治疗手段,它通过阻断检查点蛋白传递的信号,让T细胞得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帮助免疫系统对抗癌症。但并非所有患者的肿瘤都会对这种治疗产生反应。
科学家希望借助医学影像、基因组测序、免疫特征分析等多维度的复杂数据集,精准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进而解决这一难题。
未来若AI技术足够先进,医院可根据患者的肿瘤基因特征开发“个性化癌症疫苗”,这种疫苗能优化患者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突变产生的物质——即新抗原。
目前,在人工智能的辅助研发下,个性化癌症疫苗已进入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相关成果令人鼓舞。例如,近期针对肝癌和肾癌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接种疫苗后患者体内产生了强烈的免疫激活反应,部分患者的病情甚至实现了长期缓解。
相信未来的某一天,随着人工智能大幅加速疫苗设计流程,根据每位患者的肿瘤基因特征定制癌症疫苗将不再是梦想。
【以上内容转自“极客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极客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