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健康 TOM    2024-07-02 20:54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2021年12月16日,杨顺爱出诊为村民治疗风湿病。(全媒体记者 杨梦蝶 摄)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2021年12月28日,杨顺爱上山采草药。 (全媒体记者 杨梦蝶 摄)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2022年7月24日,杨顺爱应邀到利川市苏马荡为避暑游客义诊。 (全媒体记者 杨梦蝶 摄)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2023年7月18日,在杨顺爱的家里,慕名前来的患者有序等待诊治。 (全媒体记者 杨梦蝶 摄)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2023年10月7日,杨顺爱和老伴龙自群上山寻找蜈蚣七。 (全媒体记者 杨梦蝶 摄)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2023年10月11日,杨顺爱上门为村民诊治。 (全媒体记者 杨梦蝶 摄)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2024年6月23日,杨顺爱在恩施市盛家坝镇车蓼坝村出诊的路上采摘了些鲜艾草叶。 (全媒体记者 杨梦蝶 摄)

6月23日清晨,连续几天阴雨后,天终于放晴。杨顺爱打开家门,看了看天,望了望山,和妻子一起背上背篓出门采药。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株小草造福民众。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一门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就是这门学问的践行者。

从20岁当学徒至今,他用55年时间阐释了“小医生大情怀”的朴素誓言,倾情讲述着奔赴与济世的故事。

出发与回归

从村医到退休再到村医,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农村,杨顺爱的职业曲线,画成一个闭合的圆。

1969年,“对知识青年进行人才培养”的东风吹遍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的杨顺爱是村里少有的“高材生”,借着这股东风,20岁的他在泥瓦匠、棉花匠、木匠、“赤脚医生”等众多培训职业中,选择了“赤脚医生”,自此开始了自己“半农半医”的一生。

在那个农村医疗条件薄弱的年代,“赤脚医生”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但要从门外汉成为一名行家里手的医生,杨顺爱深知责任重大。

条件不成熟时,他沉潜蓄力。

1970年至1977年前后,他跟着农村的土医、草药医生学习中药材知识和小单方,又先后在原宣恩县晓关区卫生院、原宣恩县医院培训学习;上世纪80年代,他通过自学考取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潜心学习,慢慢成长。

条件成熟时,他主动出击。

为让村民用最少的钱治好病,他将隔山消(一种中药材)加工研磨后替代酵母片,用地苦胆(一种中药材)代替四环素起到消炎的作用,将柴胡研磨提炼后为村民治疗感冒……创新用药,医人无数。

那个年代,“赤脚医生”基本不坐诊,背着药箱满村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杨顺爱每天天不亮出发,经常半夜才回家。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每次出诊,他随身携带的除了药品,还有一包炒黄豆或炒包谷籽和一个火把,用于充饥和赶路。

选择了基层医疗卫生战线,就选择了默默奉献,注定要有一段平凡而艰辛的经历。

从草鞋到胶靴再到皮鞋,从步行到“二八大杠”再到摩托车,杨顺爱在崎岖山路上奔波了整整40年。

60岁退休时,子女都劝他安享晚年,但他闲不住,接受原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卫生院的返聘邀请,再次成为一名村医,继续坚守基层医疗岗位。

70岁时,他终于拗不过孩子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决定退休。但没过多久,他又被武汉几家康养机构聘任为技术指导,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失眠、颈椎等慢性病的土方子、土方法毫不保留地贡献出来,倾心传播中医药文化,造福更多患者。

2022年,73岁的杨顺爱决定和老伴儿龙自群回猫山村居住,用他的话说,“这里才是我的根”。为方便当地村民就医,他在村里开办了一家小诊所,继续当村医。

坚守与创新

行医五十五载,泥土在鞋上,责任在肩上。

走近杨顺爱家,远远就闻到一股幽幽药草香。场坝里,盛放着金刚刺、艾草、龙须草等中药材的簸箕、晒席铺了一地;占地300余平方米的仓库里,满满堆放着摞得比人还高的药材袋子。

药材好,药才好。作为大山里成长起来的村医,杨顺爱既是行医人又是采药人,准确辨认每一种药材、准确把握每一种药性,离不开他经年累月对中医药知识的积累。

春采茂叶、秋后采根、夏冬拾枯花。一年365天,杨顺爱的身影穿梭在大山间。

“这种血藤一般生长在河边或者比较潮湿的岩壁上,采挖时比较危险。每次采挖,幺叔都亲自上阵,身手不输年轻人。很多时候,进山采药,爬坡上坎,我们这些年轻人还赶不上他。”52岁的杨天阶是杨顺爱的侄子,平时主要负责采药、切药。

寻药险,需结伴而行。每次出发,杨顺爱一行都随身携带锄头、镰刀、安全绳、干粮等。

寻药苦,漫山遍野跑。攀岩壁、钻刺丛,一小时、半天、一周……可能一无所获,也可能满载而归。

“纯天然的中药材,药效好、价格便宜,让村民看得好病、更看得起病。”一根针、一把草、一片药,让村民“花小钱治大病”,一直是杨顺爱的追求与坚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顺爱出诊只收取2分钱的诊疗费,其中包含了药费。此后,农村医疗条件渐渐好转,他坚持卖低价药,将西药按进货价、中药按成本价卖给患者。遇到家庭条件困难的患者,他还时常减免药费。

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现在。患者感念他的仁厚,亲切地喊他“爱医生”。

“有一年我骨折了,医药费花了几千块,‘爱医生’不仅给我减免了一半费用,还多次上门为我免费换药。”尽管这件事已过去多年,82岁的杨子进依然记忆犹新。

道地药材,地道炮制,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更是至臻至善的人生境界。

多年来,杨顺爱潜心研制中药材,从最开始的草药包到后来的药剂、药片、药酒,不断创新制药技艺。今年,他被命名为“侗医药三百棒炮制技艺传承人”。

“我们是在抖音上看到‘爱医生’的,相比长年累月喝中药,我们想试试他研制的喷剂和药膏。”今年70岁的张廷兴,高位截瘫6年。6月23日,他专程从恩施市大龙潭村赶来猫山村寻医问药。

传承与烛照

中医,听起来做的是一些“根根草草”的工作,实质上是在为中医文化传递薪火。

四五十年过去了,曾经的8位恩师相继离世,但杨顺爱依然铭记在心:曾大亮、向松柏、杨柏壹……他们都曾毫不保留地传授他中医知识。

四五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学徒也成了师父,龙波、李慧玲、褚洪洲……他们从杨顺爱那里复刻了中医的传承之道。

“师祖曾大亮是个孤儿,也是对师父中医事业影响最大的人。逢年过节、师祖的祭日时,师父都会祭拜。去年,师父还专门为师祖修葺了坟墓。”龙波从杨顺爱那里学会的,除了医术医德,还有感恩的心。

龙自群说,杨顺爱很少在家。一年四季,他白天在外出诊,夜间有急诊也随喊随到。这个贤惠的农村妇女不懂太多的大道理,拉扯大3个孩子,孝敬家中老人,操持家里家外的农活,默默支持着爱人的事业。

“俗话说,‘强盗还有个三十夜’,但父亲没有节假日,好几年春节都不在家。”在大女儿杨红艳的眼里,杨顺爱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但绝对是一个称职的村医。

受人恩惠,不忘于心。自己生活条件好了之后,杨顺爱不忘那些从小看着自己长大或和自己一起长大且帮助过自己的父老乡亲。

同村人刘玉华今年57岁。3年前,看他有些中药材知识的底子,而且踏实肯干,杨顺爱决定带他一起采药。一来教他认识更多中药材,学习一些防病知识;二来保底收购他采挖的中药材,为他年增收万余元。

“之前认识十来种中药材。现在,‘爱医生’诊所里常用的50多种中药材我都认识。平日里有个小病小痛,挖点中药材自己就解决了。”刘玉华说,每年挖中药材的收入占了他家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猫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给杨顺爱卖过中药材。对于村里的中老年人来说,这是一笔重要的经济来源。

杨顺爱一家还经常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恩施市盛家坝镇车蓼坝村村民刘玉田家突发大火,房屋化为灰烬,杨顺爱领着家人及时送去棉被、锅碗瓢盆、洗衣机等生活用品,并为他们捐款;北京市房山区遭遇洪灾,杨顺爱又发动家人为灾区捐款30万余元……

“爱医生”,多年来,村民和患者一直这样称呼杨顺爱。这既是对他的爱称,也是对他职业生涯的概括,更是对他医者仁心的写照:

“爱医生”;爱“医生”,“爱”一生。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