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元一盒红糖姜茶,一包才0.6元!”“临期挂耳,18片9.9元包邮!五毛钱一杯咖啡!”“求深圳临期食品购买点”“超市的打折临期购买攻略”……
这些是豆瓣一个叫“我爱临期食品”讨论小组讨论的内容,这个创建于2020年9月的讨论组,已经聚集了将近9万“临期食品”爱好者,大家在这里分享购买“临期食品”的经验和心得,推荐卖“临期食品”的店铺……
琪琪作为新入坑的“临期食品”爱好者,几乎每天都要上线刷一刷新的分享。在大家的分享和推荐下,琪琪买到了10元一盒的自热火锅、15元一大桶的巧克力、20元一箱的牛奶,而且都是知名品牌,真的好划算!
“临期食品”在过去一直是被“嫌弃”和被“抛弃”的东西,但现在却深受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几大电商平台都有专门的临期食品店,有的店铺销售产品超过10万件;在线下,很多大型超市都设有临期食品柜,一二线城市还有专门的临期食品专卖店,有的甚至发展成网红店,吸引临期食品爱好者到店打卡。
2021年4月,某电商平台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大约210万人在该平台选购“临期食品”。某咨询平台今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则显示,超4成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临期食品”。
被问到为什么喜欢“临期食品”,琪琪表示:只需要花3折甚至1折的价格,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食品,难道不香吗?
很多人追捧“临期食品”,但同时也有人担心:都快过保质期了,“临时食品”能吃吗?吃“临期食品”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吗?
1.保质期内没有安全风险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合格的预包装食品,只要保存得当,在保质期内基本都是没有食品安全风险的!
所谓的“临期食品”是指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是仍然在保质期内的,因此肯定是可以吃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保质期的食品,其“临界期”也是不同的,保质期短的食品,临期安全风险更大,大家购买时一定要注意“临界期”。
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食品,临界期为45天,如罐头食品、糖果、饼干等;
保质期6个月到1年的食品,临界期为20天,如方便面、常温牛奶、果汁等;
保质期90天到6个月的食品,临界期为15天,如各种真空包装的冷藏熟食品;
保质期30天到90天的食品,临界期为10天,如鲜鸡蛋、灭菌包装的肉食品等;
保质期16天到30天的食品,临界期为5天,如点心、酸奶等;
保质期少于15天的食品,临界期为1-4天,如新鲜熟食、鲜牛奶等。
2.部分食品营养价值会打折
有些预包装食品,某些营养成分会随着保存时间推移而逐渐损失,比如番茄罐头,刚出厂时大部分维C都还在,但存放1-2年,维C的含量就会逐渐下降,因此这类食品的临期产品,和新鲜产品相比,营养价值会降低。
购买临期食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容易放过期”,那么“刚过保质期”的食品还能吃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过期食品不一定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能不能吃,还需要看食品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食品是否安全,主要看其品质是否发生变化,对于那些保质期较长的食品来说,其大部分保质期都是有富余的,如果保存得当,在过了保质期的短期内,只要没有变质,是完全可以食用的。
比如真空包装的豆子、杂粮,只要包装没有破损,没有出现长霉、腐败、变味的问题,即使过了保质期也是可以食用的;冷藏的酸奶,过期两三天内,只要味道正常,一般也可以食用。
当然,我们建议大家应尽量在保质期内把食品消耗掉,而不是冒着可能发生的风险吃“过期食品”。
1.冷藏的食品需购买新鲜日期
需要冷藏、冷冻的食品,一旦脱离冷链或者储藏温度不达标,食品很可能会“提前过期”,比如冷藏的巴氏奶,在室温下几个小时就可能变质。因此,这类食品建议尽量购买新鲜日期的,才能吃得安心。
2.按需购买,不要囤货
不管是多便宜的“临期食品”,一定要考虑自家的消耗能力,如果贪图便宜买了一大堆却吃不完,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3.“临期食品”要及时消耗掉
买回家的“临期食品”一定要及时消耗掉,尤其是保质期只有几天的食品,如面包、点心、鲜奶等。如果购买太多,短期内吃不完,可采取“降温保存”的方式延长保质期。
一般来说,一种食品如果在室温能保存7天不变质,那么在4℃以下则可保存半个月;如果冷冻保存,则可在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保持不变质。
4.吃之前看一下食品状态
有的食品,如果储存不当,即使在保质期内也可能会变质,因此大家在吃“临期食品”前,一定要先看看食物的状态,如果已经呈现变质的特征,一定不要食用。
比如,坚果有“哈喇味”,说明其过氧化值已经超标,牛奶出现絮状物或者有酸味,说明其已经细菌超标,并且开始产酸了。
参考资料:
[1]范志红.临期食品的便宜能捡吗?过期还能吃吗?注意这几个要点[N].原创营养信息,2021-11-04.
[2]央视新闻.何为临期食品?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如何捡漏和保存临期食品?一文了解[EB/OL].[2021-11-04].
【以上内容转自“39健康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39健康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