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发布了干细胞研究及其向医学转化应用的最新指南。这一最新指南对包括基于干细胞的胚胎模型、人类胚胎研究、嵌合体、有机体和基因组编辑等的研究提供了新指导,放宽了数十年来培养人类胚胎的著名的“14天规则”的时间限制,给科学家针对人类发育和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14天规则”这项表述最开始来自于1984年英国沃诺克委员会(Warnock Commitee)的一项报告,当中提到——“我们强烈推荐,由体外受精产生的人类胚胎,无论是冰冻状态下或非冰冻状态下,如果没有进行胚胎移植,不能在体外存活至超过受精后第14天。同时,我们推荐把任何用超出此期限的人类胚胎的做实验的行为都定为刑事犯罪”。沃诺克委员会是英国政府针对“体外研究人类胚胎”这一领域专门成立的研究小组。
为什么人类胚胎研究不能超过14天?沃诺克委员会中唯一的发育生物学家McLaren曾说:“如果我必须指定一个时间节点,(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从这个节点以后我便开始成为了我,那我将会认为正是(第14天)这个时间。”
胚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胚前期、胚期和胎期。第14天是胚前期和胚期的分界线,一种名为“原条(primitive streak)”的结构形成,标志胚胎内中外胚层发育的开始。
此外,科学界普遍认为,神经系统的发育始于受精后17天,因此把限制设置在14天以内,胚胎就感受不到疼痛,从而避免了道德伦理上的问题。
在1984年达成了共识之后,人类胚胎研究继续发展,基本没人打破过这个规则——因为体外人类胚胎培育基本无法存活到第14天。
在2016年,曾有研究成功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长达14天。就在今年4月15日,人猴杂交胚胎已经成功培养长达21天。因此可以说胚胎培育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成功培养14天以上的人类胚胎阶段。
本次“14天规则”的放宽是基于干细胞研究的发展现状,委员会认为全面禁止培育超过14天的人类胚胎可能会抑制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委员会认为,鉴于受精不是生成人类胚胎模型的起点,作为14天规则一部分的 '时间 '概念在考虑新的基于干细胞的胚胎模型时价值有限。
ISSCR指南每5年评估一次。尽管放宽了“14天规则”,但委员会仍然强调,培养超过14天的人类胚胎的研究应该有专门的监督程序进行审查,保证研究是否合理,以及应使用最少数量的胚胎来实现研究目标。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