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英国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了“邓巴数”(Dunbar’s number),即普通人只能维持大约150个人的稳定社会关系。此后,邓巴数在很多茶余饭后的闲谈中,被当成了某种心理学上的客观真理。
然而,邓巴数背后到底有多少合理的科学依据呢?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新分析,这个数字可能对人脑有所高估。
邓巴的数字最初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灵长类动物大脑新皮层的体积限制了它们所交往的社会群体的规模。
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超过这个限度,它就会变得不稳定,并开始分裂。这就给群体的规模设定了上限,任何特定的物种都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作为有凝聚力的社会单位。邓巴从1993年开始将这一理论外推到人类网络中,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撰写和合作撰写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了支撑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社会性的行为和认知机制。
但在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认为,人类大脑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主要是由大脑之外的其他因素来解释的,比如它们吃什么,它们的捕食者是谁。
他们使用了包括贝叶斯和广义最小二乘(GLS)分析在内的现代统计方法,利用更新的灵长类大脑数据集的优势,重新审视灵长类大脑的群体大小和大脑/新皮质大小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稳定的人类群体规模最终可能远远小于150人——一项分析表明,42人可能是平均上限,另一项估计则在70至107人之间。
然而,最终,统计数据中大量的不精确性表明,任何这样的方法——试图根据脑容量计算出任何人类个体的稳定关系的平均数量,都是不可靠的。
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