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生酮饮食作为一种快速减重减脂的减肥方法,逐渐为广大群众所熟知。生酮饮食有悖于我们日常理解的“减肥餐”,是一种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模式。高脂肪高蛋白,怎么还能减肥呢?
目前流行的一种生酮饮食之所以可以快速减重的理论是“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CIM)。该模型表明人体脂肪的增加是由于消耗碳水化合物而产生的,这些碳水化合物刺激了餐后胰岛素,从而促进了能量的储存和在恶性循环中的进一步摄入。而饮食脂肪并不会刺激餐后胰岛素分泌。因此,脂肪含量较高但碳水含量极低的生酮饮食可以避免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阻止过度摄入能量,达到快速减重的效果。
但近来有实验证明,CIM模型的理论基础站不住脚。因为它关注的是食用含碳水化合物的餐后胰岛素对脂肪组织的直接作用,但胰岛素实际上对多种器官都有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约翰·斯彼克曼(John Speakman)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凯文·霍尔(Kevin Hall)合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文章,提出一种解释生酮饮食机制的新观点。
左为CIM,右为能量平衡模型,图源Science.com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大型的小鼠饮食实验,以探讨饮食成分对身体脂肪的影响。他们给小鼠分配了29种蛋白质含量一直,但碳水含量和脂肪含量相差10%-80%的餐饮,持续12周,相当于人类时间的9年。
若根据CIM来预测,则高碳水饮食的小鼠应该会出现肥胖症。然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高碳水饮食的小鼠摄入较卡路里,体重和体脂也有所降低。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了避免长期人体试验所带来的伦理争议,研究团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短期实验。前两周参与者进行高脂肪或高碳水含量的饮食,后两周则改用其他饮食模式。但结果也是一样的——两种饮食的参与者都表示饥饿感没有差异,但高碳水饮食导致参与者明显的体内脂肪流失。
由此,可以推论的是,餐后胰岛素浓度的上升应该不是肥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减少饮食中的脂肪会使基础胰岛素的减少程度与碳水化合物等热量地减少的程度相似。因此,胰岛素对肥胖的影响远比CIM所解读的更为复杂。
研究人员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替代模型,即能量平衡模型。该模型认为,肥胖的发生是胰岛素和其他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相较于摄入碳水化合物导致升高的餐后胰岛素水平,科研人员倾向于认为基础胰岛素水平更重要。约翰·斯彼克曼表示,对于理解人类为什么会发胖以及为什么生酮饮食有助于减肥,CIM模型只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但是动物和人类研究的结果都证明该模型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生酮饮食可以减肥的背后机制远比我们此前理解的要复杂更多。同时,这项研究也提出一个新观点:大多数容易发胖和增重的人群,很可能并非因为摄入较多,而是因为基础胰岛素水平本来就较高。因此容易发胖的原因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