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自然》报道,在中国的打击下,一种化学物质CFC-11的非法排放已经几乎消失,这种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层。
CFC-11即一氟三氯甲烷,是常用制冷剂氟利昂的一种,也是对臭氧破坏最严重的一种。
2018年5月,科学家记录到大气中的CFC-11突然出现了一个高峰。而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这种化学品的生产自2010年起就被禁止了。科学家们猜测,这一峰值的出现,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非法排放源头。2019年5月的追踪结果显示,大部分排放源在中国东部。
2月10日发表在《自然》的2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报告,自2018年以来,大气中CFC-11的浓度急剧下降,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相关排放对臭氧层的损害将可以忽略不计。
2篇研究使用了来自2个独立的全球空气监测网络数据,均表明氟利昂-11的浓度在2018年开始加速下降。到2019年底,CFC-11的浓度每年下降1%左右,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快速度。
在第2篇论文中,科学家利用韩国和日本的空气监测站的测量数据,以及详细的大气传输模型,推算出中国东部的排放源已经关闭。另外几个模型都重复了一致的结果。数据显示,相关排放源的关闭为近年排放的下降贡献了60%。
然而,包括印度和巴西等工业大国,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差距。这导致科学家们无法知晓另外40%排放下降是源于哪里。
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