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或永远不会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肠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渐冻症

健康 前瞻网 2020-05-15 19:48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或永远不会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肠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渐冻症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或永远不会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肠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渐冻症

新冠病毒能够感染肠细胞

《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创造了首个蝙蝠的肠类器官(在实验室中制造的小型化、简化版肠)。该类器官源自中华菊头蝠,模拟了肠上皮的细胞组成。此外,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能够感染人类和蝙蝠的肠类器官,并且还在人类粪便样本中分离出了新冠病毒,这些发现表明除了呼吸道系统,新冠病毒或许还能感染人类肠道。作者表示人类肠感染发生的确切途径还不清楚,但是这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病毒传播途径。

中国团队刚上线的新冠病毒Nature论文,被质疑涉嫌图片造假、捏造数据

5月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杂志发表题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曾于2020年2月28日提前发布在预印本 bioRxiv 上。论文上线不到5天,著名科研打假人士伊丽莎白·毕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交流网站pubpeer指出,这篇刚上线的 Nature 论文存在图片问题,图1A中不同处理组的图片竟然存在图相重叠。随后,推特网友指出,论文的图1也存在不少问题,图1B、1C的各组异常值完全相同,图1E的异常值则完全对称。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或永远不会消失 促各国谨慎解封

当地时间5月13日,世卫组织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成为长期问题,很难预测何时可以战胜病毒。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出建议,敦促任何国家保持最高警戒。瑞安表示,“这是人类首次感染这种新病毒,因此很难预测我们何时会战胜它。” “这种病毒可能变成我们社区中的另一种地方性病毒,而且这种病毒可能永远不会消失。”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重磅研究:猫易感新冠病毒,无症状且会猫传猫

5月13日最新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报告,在实验室里,猫很容易感染SARS-CoV-2病毒,而这种病毒会导致新冠肺炎,而且猫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猫。

新冠病毒可在空中停留8分钟以上,大声说话1分钟能产生1000多个含病毒液滴

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的一份研究显示,说话产生的液滴可以在封闭空间的空气中悬浮十多分钟,这突显了语音传播可能在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学家估计,每分钟大声说话可以产生1000多个含有病毒的液滴,能够在封闭的空间中停留8分钟或更长时间。

什么导致老年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科学家发现关键物质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和慢性健康问题的产生,人体内一种本来可以抵御新冠病毒入侵的微小RNA(microRNA)会随之减少,这可能是对前述问题的解释。这项研究以COVID-19 Virulence in Aged Patients Might Be Impacted by the Host Cellular MicroRNAs Abundance/Profile(COVID-19在老年患者中的毒性可能受到宿主细胞MicroRNA丰度/剖面的影响)为题发表在《衰老与疾病》杂志发表。

与普通患者相比 癌症儿童患新冠肺炎风险不高但有明显性别差异

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的MSK儿童研究人员发现,癌症不会增加儿童受新冠病毒影响的风险。这项由MSK Kids的主席Andrew Kung博士和他的同事领导的新研究,今天以COVID-19 in Children With Cancer in New York City(纽约市癌症儿童中的COVID-19)为题发表在JAMA肿瘤学杂志上。

全球110个新冠肺炎疫苗竞速:8个进入临床试验,最快有望9月上市

截至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共有8个。其中4个来自中国研发团队,3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采用的技术平台分别是非复制性病毒载体、RNA、灭活疫苗和DNA。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或永远不会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肠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渐冻症

激光雷达确定蚊子出没“高峰期”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利用激光雷达,他们可以区分蚊子和其他飞虫的振翅频率,甚至可以区分不同种类、不同性别的蚊子。研究者远程追踪了坦桑尼亚东南部某个村庄的野生蚊子种群,结果显示,蚊子的活跃程度也存在“早高峰”和“晚高峰。”他们还发现,在2016年日食期间的白天,雄蚊和雌蚊的活跃程度分别比平时高出了86倍和6.4倍。研究建议,光照会影响蚊子的活动,若能在“早、晚高峰期”使用灭蚊剂,或许可以有效杀灭蚊子,阻止疟疾的传播。

一个基因突变,身高降低2.2厘米

秘鲁人是世界上最矮的人群之一,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5.3厘米和152.9厘米。而《自然》的一项新研究鉴定出了一个与秘鲁人群身高偏矮相关的遗传突变——FBN1基因的一个突变,FBN1基因能编码细胞外基质的一种蛋白,而细胞外基质是一种能支持细胞并调节细胞生长的网络。研究发现,携带该突变两个拷贝(纯合突变)的人比正常人平均要矮4.4厘米,研究随后在一个由598名秘鲁人组成的独立队列中确认了这一联系。因此,每具有一个此等位基因突变身高就会降低2.2厘米。

猫薄荷为何让猫“嗨到不行”

唇形科植物会产生环烯醚萜来保护自己免受食草动物吞食,在进化过程中,其中的荆芥亚科(Nepetoideae)逐渐失去了这种能力。但是,俗名猫薄荷的荆芥属(Nepeta)再次进化出了合成一种特殊的环烯醚萜,即挥发性的荆芥内酯(nepetalactone)的能力,而猫对这种化合物会特别沉迷。据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上的研究,科学家在猫薄荷中发现了独特的荆芥内酯合成酶,随后的基因组测序及与近亲植物和古酶的比较揭示了相关的基因簇,并阐明了其失去-再进化的机制。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代谢产物进化的多样性和相关的自然选择压力。

复原化石鸟类的羽毛颜色

鸟类羽毛中不同形状和排列方式的黑素体可以反射阳光,从而产生不同的光泽。最近,在一篇刊登于《科学·进展》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鹤鸵的羽毛光泽并非源于黑素体,而是由于其羽毛上的小羽枝较为稀疏,导致羽轴更容易反射光线而产生的,这种稀疏的羽枝可能与它们不需要飞行有关。另外,研究人员还观察了5200万年前,一种已灭绝的鹤鸵近亲鸟类(Calxavis grandei)的化石。他们发现其羽毛中的黑素体呈细长状,对比现代鸟类羽毛中黑素体的形态,推测这种鸟类的羽毛应当呈现彩虹般的光泽。

肠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渐冻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称“渐冻症”)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终发生呼吸衰竭。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发现,不同实验室饲养的ALS基因突变的小鼠最终的结局显著不同。DNA测序显示,发展为ALS的小鼠肠道内含有特定的微生物,通过抗生素治疗或移植未发展为ALS的小鼠的粪便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这样或许可以预防和改善ALS小鼠的症状。

新研究将板块运动的开始时间向前推了4亿年

最近哈佛大学的一个地质学家团队,在分析了超过30亿年之久的古老岩石后发现,板块运动可能在32亿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时间比之前一直以为的要早了4亿年。而这一更早的时间也意味着,地壳板块的运动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球变得更适合生命生存。这一新的研究结果被发表在了近期的《科学进展》杂志上。

潘秋卫团队鉴定并靶向LGR5肝癌干细胞

近日,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潘秋卫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LGR5 marks targetable tumor-initiating cells in mouse liver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小鼠肝癌模型中鉴定了LGR5标记的肿瘤干细胞,并通过特异性靶向LGR5肿瘤干细胞证明了抗肝癌效果,同时可联合传统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进一步增强抗癌效果。

快速灭菌99.9%:高效在线水消毒电杀菌材料研发取得突破

近期,中国海洋大学材料学院陈守刚教授课题组关于在线高速水处理消毒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材料组装器件首次实现在外接电压10 V,水流速度每分钟1升的情况下,实现了水中细菌99.9%的高效杀灭。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化工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环境纳米材料著名期刊Environ. Sci.: Nano等学术期刊上。该电杀菌器件简单经济,杀菌高效,环保安全,有望在饮用水、热水器和养殖废水等杀菌领域得到应用。

新单细胞工具可用于新鲜和冷冻人类肿瘤分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viv Regev、Orit Rozenblatt-Rosen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新单细胞工具可用于新鲜和冷冻人类肿瘤的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20年5月11日的《自然—医学》上。研究人员开发了系统型工具,即分别使用单细胞RNA-Seq(scRNA-Seq)和单核RNA-Seq(snRNA-Seq)对新鲜和冷冻的临床肿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分析了23个标本中40个样品的216,490个细胞和细胞核,这些标本涵盖了八种不同组织和样品特征的肿瘤类型。

肿瘤相关的IL-8与PD-L1阻断剂的临床疗效降低有关

美国基因泰克公司Sanjeev Mariathasan、Mahrukh A. Huseni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肿瘤相关的IL-8与PD-L1阻断剂的临床疗效降低有关。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20年5月11日的《自然—医学》上。尽管血浆白细胞介素8(pIL-8)升高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的不良预后相关,但尚未在大型随机研究中进行全面评估。

我国天文科学家清晰观测到太阳暗条被不对称磁重联切断并爆发

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2020年国际顶尖天文学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太阳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清晰地观测到太阳表面一个小暗条被不对称磁重联切断并爆发的完整过程。研究发现,不同于经典磁重联中的相向运动,暗条和磁环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运动,随后它们之间发生磁重联并且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电流片,这种磁重联被称为不对称磁重联。

我国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原理性实验验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飞虎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于2020年5月1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物理》上。

冤枉游戏了?90%的青少年玩家其实不会上瘾,上瘾了也不影响前途

一项以Pathological video game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emerging adulthood: A 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trajectories, predictors, and outcomes(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病理性电子游戏症状:对轨迹、预测因子和结果的6年纵向研究)为题发表在《发展心理学》上的研究除了观察到游戏成瘾玩家的长期变化外,还打破了对游戏玩家的成见。在实验的6年中,72%的青少年上瘾症状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在20出头的年纪,游戏病态成瘾的玩家生活其实和不上瘾的玩家差不多,至少在经济上是稳定的,并且有发展的势头。

全球数百万人正在使用的药物竟可能导致痴呆

当前,全世界有数百万患有胃灼热、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人在使用一种被称为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抑酸剂。但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所最近发表的报告说,长期使会使患痴呆症的风险上升。他们的研究结果以Proton pump inhibitors act with unprecedented potencies as inhibitors of the acetylcholine biosynthesizing enzyme—A plausible missing link for their association with incidence of dementia(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乙酰胆碱生物合成酶的抑制剂具有前所未有的效力,而乙酰胆碱生物合成酶与痴呆症的发病率之间似乎缺少联系)发表在《老年痴呆症》杂志上。

只需短短6个月运动 退休老人的大脑就能年轻5岁

根据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医学期刊《神经病学》上的一项研究,活到老运动到老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证实,老年人——即使是那些一天到晚坐在电视机前不挪窝的,只需要6个月的有氧运动,就能在思维和记忆测试上表现得更好。

人类干细胞注入小鼠胚胎 17 天后,达到迄今最高嵌合状态

据 5 月 13 日发表于 Science Advances 的一项研究,人类干细胞被注入小鼠胚胎内 17 天后,含量仍高达 4%,达到了目前人类与小鼠之间最彻底的嵌合状态。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家 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 表示,这种整合程度“对我来说是相当惊人的”,如果其他科学家能够复制这一发现,“它可能代表了一个重大进展”。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或永远不会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肠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渐冻症

2018 年中国科研人员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奖金 67.6 亿元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出版。该报告显示,2018 年,3200 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为 11302 项,合同金额达 177.3 亿元,同比增长 52.2%。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研发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势明显,合同金额为 56.1 亿元,同比增长 78.4%。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 1 亿元的单位有 32 家,而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达 17.5 亿元。此外,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也显著增长,现金和股权奖励科研人员 6.8 万人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 67.6 亿元,同比增长 44.9%。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或永远不会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肠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渐冻症

两星系碰撞形成的星系之桥

近日,NASA公布了一张星系碰撞照片,两个相撞的星系之间形成了一道“星系之桥”。本次碰撞发生于名为Abell 2384的星系团,该星系距离地球大约有12亿光年的距离。而两个星系发生碰撞后,释放的能量和炙热气体形成的“桥梁”长度超过300万光年,质量达到6万亿个太阳质量。其中“桥梁”北部的射电辐射要比南部更弱,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北部射电辐射被碰撞后产生的炙热气体降速的原因。

混得不好,不用自责:研究发现运气对成功的影响超乎你想象

意大利物理学家Allesandro Pluchino、Andrea Raspisarda和意大利经济学家Alessio Biondo组成研究小组,第一次尝试量化运气和天赋对成功的影响。在他们开创性的工作中,他们提醒那些“天真的精英”,人们低估了随机因素的作用,而实际上并没有把荣誉和奖励赋予最有能力的人。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玩具数学模型”,模拟了一群人在40年的工作生涯中(从20岁到60岁)职业的发展变化。

中国医生完成世界首例 iPS 细胞治疗心脏病手术

根据 Nature 报道,中国南京鼓楼医院成功在两名心脏病患者上实施了利用重编程干细胞的注射治疗,恢复了其心脏功能。此前日本学者泽芳树(Yoshiki Sawa)今年 1 月完成的一例多能干细胞心脏移植手术,被认为是世界首例 iPS 细胞治疗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但是这次 Nature 披露的中国学者于 2019 年 5 月完成的两例手术将刷新这一记录。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