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物种日志丨肆虐20多个国家、进逼中国边境,这群蝗虫到底什么来历?

健康 前瞻网 2020-02-20 12:21

 

物种日志丨肆虐20多个国家、进逼中国边境,这群蝗虫到底什么来历?

2020年春节假期,并无多少喜庆的氛围。突如其来的疫病席卷中国,使全国人民不得不投入了紧张的抗疫战役之中。而在中国之外,一场酝酿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的天灾已然降临。

2018年下半年,2场台风罕见地吹袭了红海两岸的沙漠地带,丰沛的降水滋润了大地,一时间,原本千里荒芜的黄沙地展现出勃勃生机,草木疯长,绿意盎然。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情景中,灾难的引子已经出现。

植被的爆发,给当地的蝗虫带来了充足的食物,种群数量也开始大幅增长。到2019年1月,当地的蝗虫种群已经形成庞大的规模。

随着雨季过去,红海沿岸重新回到热带沙漠气候的控制下,降雨稀疏,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不断紧缩的状况,给较以往庞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的蝗虫种群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很自然地,蝗虫群开始迁徙。

1月底,蝗虫群分成2支,一支向西飞向埃及,另一支向东,顺风飘过300公里宽红海,出现在了沙特等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当时迅速反应,积极调度,在相关国家组织了多次扑杀行动。但联合国只是政府间机构,资源有限,当地又普遍缺少足够的管制能力和技术,导致蝗虫的扩散虽然被限制住了,却迟迟无法消灭。

紧接着,去年底再一次的异常降水,让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巨量增长的蝗虫种群再也无法限制,开始向四面八方扑去。

根据FAO的最新报告,蝗灾席卷了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受灾面积总计1600多万平方公里,数千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在蝗灾重灾区之一的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遭遇25年来最严重蝗灾,肯尼亚更是出现了70年来最严重蝗灾。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统计,约有6.5万公顷作物受灾,2200多万人口的粮食短缺问题雪上加霜。吉布提1700个农牧场中,有80%以上被蝗虫侵害,将近30%的人口面临饥荒。

目前非洲之角的蝗虫还在不断繁殖,在3月和4月会形成新的蝗虫群,进一步加剧这一地区的蝗灾。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如果不加以遏制,蝗虫数量将大幅上涨,可能在6月份达到目前数量的500倍之多。

引发中国人关注的是,这场起源于非洲的蝗灾,正逐渐逼近中国。

在跨过红海后,其中一支蝗群继续向东,扫过伊朗、也门,已经到了我们西南边的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

据巴基斯坦农业部门统计,蝗灾已影响俾路支省超过4.5万公顷农田,损失约3000万美元。本月初,巴基斯坦宣布进入灭蝗国家紧急状态。在印度受灾地区,芥菜、蓖麻、孜然和小麦等农作物损失严重,甚至面临绝收。

上世纪60年代,国内化学农药的大规模应用成功将肆虐中原大地千年的蝗灾消解。随后一系列生物科技的应用,更是让大规模蝗灾不复存在。

所以很多现代人中国人对蝗虫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各地小吃街门店里摆的那一串一串,小小的、半指长度,放进油锅“噼啪噼啪”一炸,就会散发出蛋白质的焦香。稍微熟悉一些的,也顶多是在野外杂草丛中行走时,看到偶尔跳出来的小小一只。这种东西会成为灾害?

物种日志丨肆虐20多个国家、进逼中国边境,这群蝗虫到底什么来历?

(截图来源于B站)

不仅中国人会有这个疑问,即便是当地天天和土地、蝗虫打交道的农民,可能也难以想象。在他们看来,这应该是一种形单影只、个性孤僻胆小的动物。

事实上,在正常的情况下确实如此。

本次蝗灾的主角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干旱地带的蝗虫——沙漠蝗。在历史上,这种蝗虫是蝗虫类中最危险的一种,其已经威胁了非洲、中东和亚洲的农业数个世纪。至少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的生计都会受到这种饥食昆虫影响。

但是,这么一种危险的虫子,如果你在野外偶尔遇见,会发现它们和绝大多数蝗虫一样胆小且孤僻。

它们白天潜伏不出,凭借低调的浅褐色保护色将自己隐藏在枯草落叶中,只有当夜深人静时才会偶尔出来活动。同时,它们也倾向独居,即便是同类,见面时也会躲开。这样“害羞”的蝗虫,你很难把它和蝗灾时凶神恶煞、铺天盖地而来的物种画上等号。

这个问题也曾困惑当地人很长时间,他们一直把平时在麦田里遇到的、遇到人就蹦走的蝗虫,和蝗灾时漫天飞舞、对人毫无畏惧的蝗虫,当作2种东西。

1920年,被称为“蝗虫之父”的欧洲生物学家鲍里斯.尤瓦洛夫开始研究者“2种”蝗虫。在长期解剖的研究后,他敏锐地发觉,尽管外貌和习性差别巨大——一种是低调的浅褐色,生性孤僻害羞,一种是明艳的黄色,聚集成群,性情凶狠——但它们实际上是一种东西。

他将这种蝗虫命名为“沙漠蝗”,也就是这次蝗灾的主角。

为什么同一种物种,会出现2种截然相反的特性?尤瓦洛夫猜测,气候可能是关键原因。随后几十年间的研究证明,他的猜测方向是正确的。

过去许多研究证明,蝗虫这种昆虫具有一种叫“多型性”的特性。

它有2种生活状态,处于独居状态下的蝗虫被称为散居型,一般就像前文说的,比较孤僻害羞;但是当蝗虫进入群居状态时,会发生一种奇妙的变化,从形态到习性上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种状态下的蝗虫被称为群居型。

沙漠蝗也有这种多型性。

根据牛津大学史蒂芬·辛普森教授2005年的研究,一种叫作苯乙腈的物质是蝗虫形态转换的关键,这种物质相当于一种聚集信息素,当蝗虫分泌这种物质时,会吸引其他蝗虫聚集,同时引发蝗虫形态变化。

而刺激沙漠蝗分泌苯乙腈的机关,就在它们的腿上。在他们后足上节部分,有许多特定的神经,一受刺激就会分泌这种物质。

所以当沙漠迎来难得的降雨时,蝗虫数量随着植物的增加而增加,但当雨季过去,植物不断减少时,它们就不得不越来越密集地聚集在剩下的植被上。摩肩接踵间,这个机关就被触发了。

群居后的沙漠蝗,一下子习性大变,颜色变成了更具有攻击性的黄色,性格变得暴躁、富攻击性,食欲大增,还从以往的昼伏夜出,变成了可以全天候长距离飞行的物种。它们一天可覆盖天空飞越100-200公里,并且可以飞越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丘。甚至有报道称,1988年的10天蝗害期间,它们从非洲起飞,顺风越过大西洋,飞到了加勒比海地区。

在蝗灾中,单一虫群最多可以覆盖1200平方公里的范围,每平方公里可以有40-8000万蝗虫,一群可以最多甚至达到1000亿只蝗虫,重量可达200000吨。虽然蝗虫只能存活3-6个月,但繁殖迅速,一代又一代的蝗虫数量最终会增加10-16倍。

所以,大多数人以为的蝗虫是这样的:

物种日志丨肆虐20多个国家、进逼中国边境,这群蝗虫到底什么来历?

实际上蝗灾时是这样的:

物种日志丨肆虐20多个国家、进逼中国边境,这群蝗虫到底什么来历?
物种日志丨肆虐20多个国家、进逼中国边境,这群蝗虫到底什么来历?
物种日志丨肆虐20多个国家、进逼中国边境,这群蝗虫到底什么来历?
物种日志丨肆虐20多个国家、进逼中国边境,这群蝗虫到底什么来历?

按照FAO估计的,6月蝗虫数量将膨胀500倍,大多数中国人最担心的是,现在已经出现在邻国的蝗灾,会不会蔓延到中国?

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对于此事的看法比较统一:对中国不会有影响。

从周边国家看,巴基斯坦、印度等西南亚邻国与我国新疆、西藏接壤地区是寒冷的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等天然屏障,沙漠蝗群迁飞进境的可能性较低;而在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通过双方治蝗合作,已经连续10年未曾发生蝗虫大面积迁飞的现象。

综合2019年秋残蝗基数、冬春季气候条件等因素分析,河北、山东、河南的东亚飞蝗、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的土蝗、四川的西藏飞蝗和新疆的亚洲飞蝗等发生情况与往年变化不大,预计今年全国蝗虫发生平稳。

在蝗灾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很多人表示不担心,因为“吃都可以吃光”,还有人用以前的经验,提出“养鸭治蝗”“养鸡治蝗”等。这实际上是不了解蝗灾的表现,小瞧了蝗群的规模和发展。

成灾之后的蝗群是不可能吃光的。

首先是规模大,前面说到,一个蝗群通常可以有50-1000亿只蝗虫。而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史上最恐怖的蝗灾1875年发生在美国,12.5万亿只蝗虫遮天蔽日,席卷整个大地,形成长达近3000公里的黑云,覆盖面积超过整个加尼福尼亚。

这么多的蝗虫,怎么吃?

更何况,要先抓到蝗虫才能吃,而蝗群是相当难抓的。蝗群的行军方向,和温度、湿度、风向都有关系,随时都会改变方向,所以追踪蝗虫群也非常不容易。别说抓,连喷洒农药都不一定赶得上。

至于说请出鸡、鸭,实际上也就是传统的生物防治范畴。10年前,为了应对哈萨克斯坦入境的蝗虫,国家在新疆引入了4万只蝗虫的天敌——粉红椋鸟。这种鸟以蝗虫为主食,一天能吃120—180只蝗虫。以往国道施工,碰到粉红椋鸟孵化,都要停工1个月,等它们离巢再开工。可见这种鸟对治理蝗虫多重要。

但是单纯靠生物手段,最多只能应对中小规模蝗灾,一旦大规模蝗灾成型,就必须使用有巨大污染且成本高昂的化学防治。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从历史经验不难看出,蝗灾频发地,几乎都是植被稀少的地域。此外,全球变暖加剧,会使得未来蝗灾会越来越严重,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做好防范及应对准备。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